2025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双碳战略迎来三大制度性突破

  • 管理员
  • 业界动态


碳约束时代正式到来,企业立项先算“碳账”成硬指标。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会议刚落幕,国家发改委随即在7月31日召开上半年发展改革形势通报会,部署九大关键任务。在“以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被单列为第七项核心工作的背景下,一场静默却影响深远的制度变革正在发生。

同日发布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将于9月1日正式施行,宣告中国能源治理体系迎来历史性转折——从“能耗约束”转向“碳排放约束”的新时代。


01

会议核心部署

双碳战略的新坐标


在2025年下半年经济工作蓝图中,“双碳”已超越单纯的环境议题,成为贯穿多维度政策的核心战略。国家发改委明确将“以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为九大任务之一,标志着政策执行进入深水区。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协同的升级。国务院常务会议8月1日通过的 “人工智能+”行动方案,为能源优化和碳管理提供了技术引擎。而财政部同步推出的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则打开了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绿色消费的增长空间。

在防范风险方面,政策制定者展现出兼顾转型与安全的智慧。发改委强调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仍被赋予“基础性作用”,明确要求发挥先进煤电的支撑调节能力。这一“先立后破”思路,为能源转型提供了现实可行的缓冲带。

产能治理也迎来新规。会议提出“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剑指光伏、新能源车等领域盲目扩产导致的“内卷式”竞争,通过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技术标准提升,推动产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


02

制度重构

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


9月1日即将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将彻底改变企业投资决策的逻辑。根据该办法,所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同步提交“能碳双控报告”,重点审查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这意味着从立项第一天起,企业就必须算清“碳账”,否则项目将面临“一票否决”。

这一制度变革包含三重突破性设计:

全生命周期管理:将碳排放评价嵌入项目规划、建设、运营各阶段,建立覆盖“国家—地方—企业”的三级监测网络。

动态目标机制:2025年夯实核算基础,“十五五”实施强度为主、总量为辅的双控,碳达峰后转向总量优先管控。

技术赋能监管:应用卫星遥感、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碳排放数据实时追踪,堵住数据造假漏洞。

与此同时,零碳园区建设成为新抓手。发改委在8月1日新闻发布会中专门解读《关于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园区为单位打造减碳示范单元,推动产业集群化降碳。


03

碳市场进化

价格信号日益清晰


随着制度框架完善,碳市场释放出强劲价格信号。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配额均价从2021年46.6元/吨跃升至2024年91.82元/吨,四年间涨幅达97%。这一趋势在2025年政策加码背景下仍在延续。

碳价攀升的背后是市场机制的成熟:

- 行业覆盖范围将持续扩大,水泥、电解铝等高排放行业纳入在即。

- 碳金融创新提速,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开发取得突破。

- 数据核查体系强化,建立企业碳账户制度,配额分配更精准。

当每吨碳配额价格逼近百元关口,减排已从成本项转化为资产项。某化工企业测算显示,其碳资产收益已占净利润的5%,这一比例在2027年有望突破15%。


04

战略协同

双碳如何赋能经济新动能


本次会议部署中,双碳战略与经济核心议题形成深度咬合:

新质生产力培育“人工智能+制造”推动能源管理优化,数字孪生技术在钢铁、化工领域降低碳排放12%-18%。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向减碳技术研发倾斜。

“两重”建设新内涵全年8000亿“两重”项目清单中,风光大基地外送通道、分布式智能电网占比超30%。在1459个项目中,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成为绝对主力。

城市更新低碳化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光伏建筑一体化被写入高质量城市更新标准。据测算,仅公共建筑改造就可创造千亿级光伏增量市场。

区域协同减碳西北能源富集区聚焦绿电生产,东部沿海打造零碳产业园,形成“西电东送、东技西输”的跨区域协作模式。


05

企业行动指南

抢占绿色竞争制高点


面对政策拐点,企业亟需在四方面突破:

战略层面:将碳成本纳入投资决策模型,建立项目“碳预算”机制。某化工巨头已要求所有新项目论证必须包含20年碳价预测。

技术层面:攻关节能降碳技术。生物质燃料、再生塑料技术企业获资本市场追捧,卓越新能、英科再生等标的市盈率持续提升。

管理层面:构建碳数据管理体系。9月新规要求企业安装实时监测设备,区块链存证数据将成为合规刚需。

融资层面:活用绿色金融工具。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规模较2023年增长240%,为传统行业升级提供低成本资金。


随着9月1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正式施行,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将碳排放评价全面纳入项目审批主流体系的主要经济体

当项目立项的第一道关口竖起“碳门槛”,当碳价突破90元/吨的成本线,低碳能力已从加分项变为生存项。

这场静悄悄的制度革命,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基本盘。那些率先把“碳账本”纳入核心决策系统的企业,将在未来十年的绿色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你们企业的碳账本,算清楚了吗?




在线客服 微信扫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