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碳市场激战正酣:欧盟守成,中国崛起,东南亚异军突起
碳定价的博弈
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新版图
截至2025年6月,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已突破1.5万亿美元,覆盖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和58%的GDP,管控约100亿吨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8%。
在这场绿色经济革命中,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虽仍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全国碳市场已跃居全球第二大交易体系,而东南亚正成为跨境碳信用交易的“新热土”。
1
国际动态:规则重构与区域竞合
全球碳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2024年11月,COP29会议批准《巴黎协定》第6.4条机制,为全球碳市场奠定法律基础,最快2025年将正式启动联合国支持的全球碳信用交易平台。
这一机制预计每年可减少2500亿美元减排成本,推动资金向发展中国家低碳项目流动。
欧盟:主导地位面临挑战。2024年EU ETS碳价受需求减弱影响,全年均价同比下跌22%,2月一度跌至52欧元/吨。但欧盟正通过两项举措巩固领导力:扩大行业覆盖,航运业正式纳入管控范围;创建独立新机制ETS 2,将建筑与交通燃料纳入碳交易。
北美与亚太:美国受政治因素影响,全国性碳市场建设停滞,加州-魁北克联合市场成为区域亮点。韩国碳市场(K-ETS)2024年因供过于求,碳价下跌19%,正通过引入碳衍生品寻求突破。
东南亚崛起:成为全球碳市场新势力。区域内各国争当东盟碳交易枢纽:泰国推行T-VER计划聚焦蓝碳项目,马来西亚启动碳权拍卖,越南计划2025年试点钢铁、水泥行业碳交易。2025年东南亚跨境碳信用交易量预计占全球15%,REDD+项目融资额突破50亿美元。
2
中国进展: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中国碳市场连续运行超1300天,截至2025年3月,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34亿吨,成交额434亿元,市场活力显著提升。
制度升级:2024年5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建立全球最严处罚机制——未清缴配额罚款达5-10倍。生态环境部明确表示将推动立法升级为《碳排放权交易法》。
行业扩容:2025年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正式纳入,覆盖排放量占比从40%升至60%,新增控排企业约1500家。钢铁行业采用“三年过渡期”机制,2024年配额总量与行业排放量持平,避免增加企业负担。
价格与金融创新:2024年碳价创91.8元/吨新高,较2021年上涨97%。CCER重启后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4300万吨用于配额清缴,带来21.5亿元收益。碳期货、碳期权交易量同比增长200%。
3
深层挑战:转型阵痛与机制短板
尽管发展迅猛,全球碳市场仍面临多重挑战:
数据与公平困境:中国钢铁行业因工艺复杂导致碳排放核算困难,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能力不足。欧盟CBAM引发贸易博弈,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碳成本压力,2025年碳标签认证产品出口额占比达18%。
流动性痼疾:中国碳市场“潮汐现象”突出——2024年79%交易量集中在第四季度,12月单月占比40%。韩国、美国区域市场同样受流动性不足困扰。
产业转移风险:研究表明碳成本上升可能引发碳密集型企业迁移,导致“碳泄漏”。欧盟正通过设立“气候社会基金”,将30%碳拍卖收入补贴低收入家庭,缓解转型冲击。
4
未来图景:2025三大分水岭
站在2025年年中观察,全球碳市场正迎来历史性转折点:
行业脱碳加速:碳成本占比攀升迫使高碳行业转型,钢铁行业氢能冶金技术应用率升至15%-20%,煤电装机于2025年前达峰。
技术革命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于90%以上碳信用溯源,AI驱动的MRV(监测、报告、核查)系统降低核查成本40%。中国钢铁企业部署实时监测设备,区块链存证应用率达25%。
全球互联启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跨境碳交易,中国与东盟探索共建区域性碳交易网络。《巴黎协定》第6条机制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碳信用标准,中国CCER体系加速与国际接轨。
碳市场不仅是减排工具,更成为重塑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杠杆。随着欧盟CBAM于2026年全面实施,中国出口企业已提前布局——2025年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超5%,大型高效机组占比突破52.9%。
当全球碳价信号穿透产业体系,一场静默的绿色革命正在交易数据背后奔涌。